线上配资公司:两会频现“碳中和” 银行业呼吁:亟待建立统一标准!

2021-03-08  
阅读数:95
*** 次数不足,请联系开发者***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催化剂,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风险也随之被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纳入考量。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它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会议采用,推动了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

作为推进碳中和的关键环节之一,“绿色金融”一词日益升温,并在两会期间被来自金融行业的人大代表们频频提及。有央行分支机构的代表建议“制定《绿色金融法》”,亦有银行代表呼吁尽快统一绿色金融标准。

自2020年中国首次立下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绿色理念相关因素纳入金融机构考量逐步走向主流,银行理财子公司ESG主题基金发行加速,银行业绿色信贷规模也突破新高。

“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战略雄心和大国担当,也对银行业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公开表示。

“绿色金融”升温

绿色金融市场在“碳中和”目标的催化下隐隐呈现勃发趋势,无法与市场发展速度相匹配的顶层设计受到了银行业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朱苏荣建议,制定《绿色金融法》,明确绿色金融范畴、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要求、保障措施等,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政策,例如明确建立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统一绿色金融细分领域标准等。

“时不我待!”陶以平表示,“为更好发挥银行业绿色金融主力军作用,建议根据碳中和目标,修订包括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标准,与碳中和目标保持一致。”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新明则提出,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需不断壮大绿色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他建议,发展气候变化相关绿色保险产品,研究推动境内符合条件的绿色金融资产跨境交易,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吸引更多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产品等。

2020年9月,中国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承诺,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到2060年,中国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与二氧化碳移除量相等。

“自中国做出‘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的责任投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提升,涉及ESG理念的理财产品大量涌现。”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在年度报告中指出,2020年,中国泛ESG基金规模增长量为历年来最高增幅,共有10家商业银行或理财子公司推出47只泛ESG理财产品。

中国银行也做出展望,预计2021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将迈上新台阶,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流经营模式。与此同时,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0.3%,存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

银行业面临气候变化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未来我国整个经济社会都会朝着绿色低碳产生巨大的转变,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高度关注碳中和目标带来的转型风险。”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及其团队指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进一步解释称,极端气候变化容易产生其他次生灾害,导致金融资产损失,市场异常波动,对实体经济形成负向反馈,这些风险往往难以准确预测,严重时,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事实上,这一重大风险因素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公认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实质性愈加明显的气候变化风险。国际清算银行(BIS)将其称之为“绿天鹅”。与“黑天鹅”事件相似,“绿天鹅”也具有不确定性、无法由过去的数据推算发生机率的不可预测性,且可能造成重大影响。

BIS在2020年1月出版的《绿天鹅:气候变化时代中的中央银行与金融稳定》一书中呼吁,世界各国央行应警惕“绿天鹅”事件,在防范应对金融风险时将气候变化纳入分析考量之中。

而要未雨绸缪

(以上就是关于“线上配资公司:两会频现“碳中和” 银行业呼吁:亟待建立统一标准!”的全部内容。文章来源:配查查,本文地址:http://www.zhehuidb.com/news/ptjq/5294.html)

  • 无查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