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配网:中国支付往事,40年激荡发展史

2020-10-20  
阅读数:198

text/Node Research

Production/Node Finance

2017年3月,两名90后失业青年分别从云南和宁波来到杭州。几天后,他们洗劫了凤起路的三家便利店,然后乘坐电动车逃离。事发后约6小时,杭州下城区警方在附近一家网吧将其逮捕。

这起极其业余、略显荒诞的普通刑事案件,因为只收到了1800元的抢劫款,而引起了公众的热议。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叙述,两人千里迢迢乘飞机、火车来到杭州,打算“干一番大事业”,但从没想过要抢赃款,来的时候还不够旅途用。被捕后,两人感叹:为什么你在杭州没有现金.

与此同时,耗资近12亿、占地50亩的支付宝大厦在距离被抢便利店不到5公里的杭州天目山路进入最后交付阶段。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蚂蚁Z空间”。五个月后,这座具有现代科技感的办公楼将迎来第一批员工。这两个劫匪一方面低估了杭州警方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没有完全预测到“方案”的可实施性。杭州作为支付宝的发源地,是中国最早全面进入移动支付时代的城市之一。人们早就习惯了通过手机扫码和结账,现金交易越来越少。

三年后的今天,移动支付迅速占领了中国商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支付宝和微信凭借其高市场份额成为最耀眼的双星。放眼世界,中国移动支付已经彻底碾压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以绝对优势引领世界支付行业的巨变。

然而回顾历史,这段旅程变得越来越艰难。当时建立在贫穷和贫穷基础上的新中国,由于物质资源极度匮乏,别无选择,只能开启近40年的票经济时代。粮票、肉票、油票、布票.这些计划经济时期的特产,一度被外国人嘲讽。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到银行业。第二年,在总设计师的指导下,重新设立农业银行,从人民银行设立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从财务部设立建设银行。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已经从中国人民银行的“一元化”局面,转变为以央行为主导、专业银行为主体的新体制

中国银行行业,积极打破体制体制体制,很快面临规模迅速扩张的技术挑战。当时各大银行还处于“人工跨行制”时代,支付指令通过邮局或电报发送,资金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转账。整个过程都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容易出错。

直到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的YBS(银行保险系统)项目陆续推出。在IBM、日立等国外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中国银行行业的电子化终于开始步履蹒跚。至于中国现代支付的故事,改革开放之初才刚刚开始,国内银行业还处于手工记账阶段。银行柜台前几乎没有任何电子计算设备的影子。五线谱最重要的工具是算盘和钢笔,旁边总是高高堆着书。一笔汇款往往要走半个月的系统。

支付行业的基石是银行,后者的落后必然阻碍前者的突破。当时手工记账模式下的存折显然不具备直接支付的条件,只具备保存记录的功能。直到兼具储蓄和支付功能的银行卡出现,中国现代支付的大门才真正打开。

1979年秋的第46届广交会,首次允许外商以外币购买商品。为方便交易,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美国运通信用卡”提现协议,信用卡为

在时任中国银行总行副行长的李玉民的支持下,珠海分行获准试点发行个人信用卡。1985年3月,珠海信用卡有限公司成立;6月,国内首张信用卡——“中国银行卡”(又名“珍珠少女卡”)发行。从此,中国无银行卡的历史正式结束。继

中国银行卡(中国银行官网)

诸女卡之后,1986年发行了第一张全国信用卡——“长城卡”,之后央行行长陈成为该卡的持卡人。然后1989年工行发行牡丹卡,1990年建行发行龙卡,1991年农行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中国逐渐进入卡消费时代。

银行卡解决了现金交易不安全、不方便的问题,一方面减少了现金和支票的流通,另一方面也打破了支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了提高银行卡的使用率,各大银行都推出了相应的受理设备——POS机,在商户端,通过部署不同的机器来受理相应的银行卡。

然而当时所有的银行都在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由于不同银行之间的系统没有开通,在建行存钱的用户只能在建行的ATM取钱,用工行信用卡只能在工行的POS机上刷卡。所以早期大型商家上演了一个“壮观”的场面,大量POS机摆放在柜台上,让消费者和忙碌的收银员忧心忡忡。

从1993年开始,各地纷纷推出“银行卡服务中心”,用于连接一个城市或一个省的信用卡信息,解决同一地区的信用卡联网问题。同年6月,国务院推出“金卡工程”,推动银行卡跨地区、跨部门合资,开发电子货币,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便捷、快捷、安全的支付方式。2001年底,我国银行卡发行量超过3.8亿张,ATM机近4万台,POS终端20多万台,银行卡消费占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7%。第二年,经国务院批准,各商业银行联手,合并了十多个城市原有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银联。

银联作为国内唯一的银行卡协会,被允许加盟CNAPS(中国现代支付系统)作为加盟,统一了银行卡的受理市场,包括POS机的普及,避免了系统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致、浪费资源的问题。2004年,银联搭建了第一代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此后,所有中国银行卡都可以在全国和跨地区无障碍使用。

可以说,中国银联天生一把金勺子。在成立后的十多年里,几乎从未遇到过任何对手,一直占据着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几乎全部份额。而且由于中国的人民币清算市场从未对外开放,VISA、万事达等行业的寡头一直被挡在国门之外。

外在烦恼比内在烦恼更糟糕。而银联则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卡组织,国内支付市场动荡,第三方支付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

1996年11月,位于北京首都体育馆西门外的“世华凯网吧”开业,随后“网吧”作为一个新名词而为人所知。这一年,全球电商悄然崛起,网上银行服务于中国银行年首次建立,电子支付在中国开始。

当时的网银只是停留在概念上,还没有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直到1998年3月6日,央视工作人员王克平通过中国银行网银从世纪互联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购买了一台10小时上网机,实现了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在线支付。

王克平成为“第一个网上支付人”的那一年,首创电子商务项目启动,首创电子商城被确认为网上交易和支付中介的示范平台。f

而首信一和环迅当时是以网关支付为核心进行支付结算的,他们的功能只是告知银行用户的支付要求,让用户在银行的网上支付页面完成支付,技术性不是很强。而且由于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裂,第三方支付发展缓慢,极低的交易流量没有引起央行等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

2003年5月,深陷B数年的阿里巴巴投资创办了以C2C业务为主的电商网站——淘宝,网购开始进入大众视线。当时很多用户在论坛发帖讨论咨询业务,但由于缺乏信任机制,淘宝一直没有任何真正的交易。

那年10月,一个叫崔维平的学生在淘宝平台上放了一台二手数码相机在日本销售,售价750元。信息发布后,理工大学大二学生焦看中了这款相机,并打算购买。此时,淘宝推出了安全交易服务——支付宝,搭建了买卖双方的信任桥梁。最终达成了这笔“远洋”交易,成为支付宝的第一笔业务。

支付宝成立于2003年的湖滨花园(蚂蚁集团)。

支付宝开创了全新的信用中介模式,同时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也处于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也是在2003年,唐斌和从硅谷回来的陈愉共同创立了yeepay。从系统辞职的赵国栋,用从四个地方借来的3万元创办了网上银行;第二年,走出网易的关国光和何海文创办了快钱支付;2005年,孙陶然在多次成功创业后,创立了拉卡拉;2006年,银联电子支付公司前总裁周野创立汇款世界;2008年,银联创始人万建华创立了同联支付.

第三方支付最初是为了解决网上支付银行卡联网的普遍问题而设计的,但随着它的迅速发展,很快成为集网上银行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固话支付、ATM支付、NFC近场支付、扫码支付等为一体的支付平台,短短几年时间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6年汇款成立时,易观报告显示国内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规模在第四季度达到124.07亿元,其中互联网支付市场规模为120.3亿元,支付宝和银联的中国支付占交易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以拉卡拉为代表的线下便利服务网点的建立,让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截至2009年,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已达5766亿元,衍生出数百家支付相关企业。但此时第三方支付仍处于混乱的“放养”状态,行业挪用资金,非法套现。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在次年6月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从事支付业务需要取得相应的许可证。

2011年5月26日,央行正式发放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银联商务、拉卡拉、财付通、快钱等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牌照。那一年,央行分三批发放了101个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行业在央行监管体系下开始发展。

支付许可证的发放,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得到了“杨妈”的正式认可。此后,支付行业的爆炸性增长离不开监管的宽容和鼓励。多年后,马云公开提到了这件往事:“没有央行对互联网和技术的尊重,就没有支付宝,更谈不上蚂蚁金服”。

(3)

2004年,阿里进入第一个“老龄化五年”。今年的一天,马云来到上海浦东新区宋林路中国银联总部,希望在淘宝支付上寻求合作。然而,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国银联没有一个健全的在线网络,所以马劳不得不走回头路。

这时马云也意识到支付宝在初步解决后应该更有想象力

2010年12月,与中国银行合作,首次推出信用卡快速支付;

2011年7月,推出移动APP二维码支付服务,进军国内线下支付市场;

2013年6月,推出账户余额增值服务“宝月”.

随着支付宝的一系列创新运营,中国正式开启了“移动支付时代”。2008年8月,支付宝用户数量首次突破1亿,甚至超过了当时淘宝的8000万用户,占网民总数的40%;截至2013年底,支付宝移动支付用户超过1亿,支付宝钱包用户超过1亿。

艾瑞的数据显示,2014年支付宝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达到82.3%,排名第二的腾讯财付通为10.6%。支付宝以绝对实力领先,被马云形容为“望远镜开着找不到对手”。然而,一度以自己为荣的马劳石很快就因为微信支付的爆发而被狠狠打了一顿。

其实在支付宝网站建立后的第二年,腾讯财付通就悄然上线了。相对于当时阿里巴巴强大的在线场景,腾讯的Q Q团购、Q Q商城、派派网一直以来存在感都很低,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都极其有限,所以在支付宝的重压下也从未抬头。

微信支付用户增长趋势(Quest Mobile,华创证券)

真正让腾讯完成逆袭的是2014年1月推出的“微信红包”。今年春节期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抢红包”狂欢,800多万用户参与其中,数百万银行账户与小额信贷支付捆绑在一起。马云不得不在自己的社交平台“来来往往”上感叹,说腾讯的微信红包就像“珍珠港偷袭”。

之后,“红包”成为人们拜年的重要组成部分。腾讯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春节微信和Q Q两大平台共收发红包16亿元;2016年除夕当天发送的微消息红包数量达到23.5亿次,比2015年春节期间6天收发32.7亿次高出近10倍。

从微信红包开始,支付宝明显感受到了来自腾讯的压力,然后慢慢变成了焦虑,以至于2016年11月酝酿了一场轰动一时的“校园日记事件”,支付宝也被污名化为“买单”。2017年1月,马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微信支付的线下份额已经全面超过支付宝,并奖励支付团队人民币1亿元,标志着支付宝保土之战彻底失败。

随后几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继续卷入持久战。双方不断培养用户粘性和使用频率,同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商家和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除了线上支付,两家巨头将战场扩大到线下零售,并采取大量补贴和促销措施,迅速抢占新的零售市场。

支付宝2017年上线刷面支付(蚂蚁集团)

现在微信和支付宝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近期数据显示,2019年,小额信贷支付交易5508亿笔,支付宝交易2298亿笔。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市场份额为55.4%,财付通市场份额达到38.8%。

随着C端流量的巅峰,主动转型和对商户价值的深度发掘成为了两大巨头下一阶段的重点,而对于其他支付机构来说,B端转型则成为了最后的手段。

(4)

自2011年央行发放首个支付牌照以来,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繁荣发展的春天。但2016年央行突然宣布暂停发放相关牌照,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有序发展”的原则。原则上,它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批准新机构,此后第三方支付许可证的数量稳定在270个左右。这200多个股票牌照的权限也不一样,大部分是预付卡发行受理,大部分是本地牌照,只有86个互联网支付

一方面,后期进入市场的企业不再可以申请支付牌照;另一方面,一些拥有支付许可证的企业管理不善,他们的需求相互作用,导致了一个新的业务,——许可证收购。

其实早在2012年,JD.COM就通过收购网银拿到了支付牌照。一年前,JD.COM停止了与支付宝的合作,因为支付宝的费率太高了。随着央行牌照的“断供”,第三方支付牌照在2016年后进入M&A的高峰期。为了锁定平台用户的粘性,保证平台数据的安全性,巨头们不惜重金加入第三方支付许可的竞争。

2016年2月,小米科技以6亿元收购符节瑞通65%的股权,随后小米因海澜之家的退出,获得了该授权支付机构的全部股权。2011年8月,符节瑞通获得央行发放的支付牌照,业务类型为互联网和手机支付,之后新增全国银行卡收单业务。2014年4月,因违规办理银行卡收单业务被央行处罚,符节瑞通被责令停止在全国范围内新增商户。

符节瑞通的支付牌照被小米拿下(符节瑞通官网)

除了小米科技,2016年美的集团,斥资3亿收购神州通福,恒大集团5.7亿收购吉富通,唯品会4亿收购浙江北福,美团13亿收购千宝宝。随着激烈的并购,第三方支付许可证的价格也在上涨。

过去一年,支付牌照的买卖再次引起互联网公司的关注,品多多、字节跳动、京东数码、携程等互联网巨头早已摩拳擦掌。

2020年1月23日,上海伊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认购6000多万元人民币,获得贝宝50.01%的股权,成为贝宝的大股东。上海伊一的实际控制人是平多多的联合创始人陈雷。这意味着平多多通过控股公司的“曲线”获得了支付牌照的控制权。

8月28日,武汉何忠支付股东变更,唯一股东由钟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天津同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股权渗透后,同荣电商疑似实际控制人是张一鸣,占股权99%。至此,字节跳动部门正式收缴了支付许可证。

9月27日,携程集团申请接受上海东方容晖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100%股权,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这意味着携程集团也通过全资收购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的门票。

iResearch新版《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的市场份额为:支付宝(54.4%)、财付通(39.4%)、钱包(1.5%)、京东支付(0.8%)、联动优势(0.7%)、快钱(0.6%),随着“at”占据C端支付市场的绝对优势,转向产业端寻求增量市场成为互联网巨头等支付机构的关键突破点。

(5)

2015年3月13日,中国银联总裁石在拉卡拉新产品发布会上诉苦。他说,中国人民银行当时已经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其中前20家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千方百计绕过银联进行转账清算。中国的支付市场可能是世界上最浮躁最喧嚣的地方

文学王朝的担忧不无道理。早在2013年,银联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直接关联,前者将支付平均约0.1%的手续费,但通过银联,这一数字将上升至0.3%-0.55%,仅这一家每年将减少手续费30亿元。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银联作为清算机构,已经变得相当尴尬。第三方支付公司与银行直接挂钩后,完全屏蔽了央行和银联。其实他们已经起到了跨行清算的作用,央行很难掌握资金流向。更重要的是,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一些非法商品提供网上支付和结算设施

自2015年以来,央行直接开始发放支付许可证。首先取消了浙江伊势、广东益民、上海长沟的支付业务牌照,然后取消了中汇电子支付的互联网支付业务牌照,并停止了12个省市的收单业务。一时间,整个支付行业如火如荼。此后,第三方支付许可证受到更严格的限制,直到停止发放额外的许可证。

部分许可机构被取消(官网,中国人民银行)

2016年10月,在央行的指导下,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市场化组织非银行支付机构,本着“共建、共享、共享”的原则做好网络清算准备,负责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的支付清算业务,启动“断通直联”工作。

所谓“直连断开”,是指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的直连断开,必须通过银联或网络连接。从资金流向来看,银联/网联在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服务商-收单机构→商户的流程中增加了一个清算机构,改为“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联/网联(清算)-收单机构→商户”。

2017年3月,联网平台正式上线,中国银行成为联网平台第一家接入银行,并成功办理了与相关机构的第一笔交易。这相当于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用户之间增加了一个数据排水器,所有支付结算数据最终通过网络连接收集到央行。

对于终端用户来说,由于大部分操作都是在机构后台进行的,所以“断网直连”对支付体验的影响用户几乎察觉不到,但收款率开始显现出上升的迹象,比如微信支付的部分银行卡提现费有所上升。

对于银行来说,网络协会取缔了支付机构跨行资金结算等非法业务,逐渐丧失了支付机构连接和获取银行账户的优势,从而大大增强了银行对支付业务的控制,以及支付机构对银行账户和支付渠道的依赖。

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在网络协会的介入下,不再是直接对接银行,而是统一的单点对接网络协会平台。由于准备金和优惠支付渠道费利息收入的流失,行业面临新的洗牌,收入来源单一的中小支付机构压力巨大。

目前第三方支付已经完全完成了直接断开连接的工作,解决了内部暗箱操作、多头连接等一系列潜在的财务风险。备用金全部付清,“灰犀牛”被关在笼子里。对无照经营进行全面查处,二次清理、黑灰生产等违法行为基本整改,第三方支付进入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协会成立的节骨眼上,其“兄弟兄弟”中国银联与40多家商业银行联合推出“中国银联快通”二维码产品,持卡人可以通过银行APP实现银联中国银联快通扫码支付。凭借强大的线下金融机构阵容,这个成立于2015年的移动支付平台迅速崛起,成为微信和支付宝在C端支付领域最强大的对手。

(6)

2008年11月,一位自称中本聪的程序员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数字现金,他将其命名为比特币。2009年1月3日,比特币创造区块诞生。

与各国法定货币相比,比特币没有集中发行者,而是通过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人人都可以参与。它结合加密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分散分布式网络架构的数字现金设计中的缺陷,一度被称为“数字黄金”。随着比特币的迅速传播,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所谓的新数字现金。

在中国,有蜜蜂

另一方面,由于比特币具有“不可伪造”、“全程标记”、“可追踪”和“公开透明”的特点,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央行都试图利用相关技术发行自己的数字现金。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今年年初发布的数据,全球80%的“央行”都在研究数字现金,10%即将发行自己的数字现金,泰国、法国、瑞典等国家的数字现金已经进入测试阶段,南美主要石油国家委内瑞拉近15%的加油站已经使用了Petro(石油货币)。此外,美国也开始积极探索数字现金。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开始了合法数字现金(DCEP)的研究和开发。2017年,央行成立了数字现金研究所,与多家商业银行联合开展研究,从数字现金原型和数字票据两个维度论证实施数字现金的可行性。

不同于市场上各种混乱的“代币”,DCEP主要借鉴了区块链在顶级技术上的一些概念,比如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UTXO模式(未消费交易输出)、智能合约等。重要的是,这种合法的数字现金享有央行的信用背书,安全性高得多。

网上流传的疑似beta版图片

目前DCEP已经进入试点阶段。据央行介绍,DCEP还有电子现金的功能。可见,DCEP有一个万能央行数字现金的框架,其运营模式将采取央行与商业银行衔接、商业银行与公众衔接的双层运营模式。

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央行未来会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模式,DCEP的推广使用情况如何?会影响它未来的走向。如果DCEP直接进入支付市场,缺乏竞争优势的第三方可能面临用户流失、业务萎缩等风险。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央行的数字现金钱包不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开放接口,后者的大部分功能很可能会被取代。

但话说回来,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国内200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成为创造各种消费场景的核心动力,为中小企业和居民投资理财提供重要服务。如果用DCEP作为支付工具,完全取代第三方支付,相当于传统支付系统的回归,恐怕央行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

可以预见,未来第三方机构更大的想象力在于加强数字钱包的C端支付体验,通过差异化竞争获得客户留存;当然,央行也可能因为流量问题,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达成更个性化的合作模式。然而,无论如何推进,一个新的支付时代将重新开启。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属性和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律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招股说明书和官方互动平台等)而进行的独立第三方研究。);Node Finance力求报告(文)所载内容和意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报告(文章)中表达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Node Finance对使用本报告采取的任何行动不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就是关于“鑫配网:中国支付往事,40年激荡发展史”的全部内容。文章来源:配查查,本文地址:http://www.zhehuidb.com/news/gushixingqing/4364.html)

  • 无查询结果